触碰右侧滑开
社会救助更精细 兜住“稳稳的幸福”
我市创新推出服务类社会救助“五步工作法”
发布时间:2024-03-11 15:14:52 作者:张楚研 来源:乌海日报 浏览次数:

  提到社会救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资金救助。如何在资金帮助的基础上,让困难群众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满意度?我市民政部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探索形成“定范围、明内容、优服务、建档案、重评价”的服务类社会救助“五步工作法”。近日,该服务类社会救助创新案例获评“2023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货币+实物+服务”

  社会救助多样化

  “大爷,我们来看您了,最近身体怎么样?需要我们帮您做点什么吗?”近日,海勃湾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市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来到海勃湾区特困供养人员钱先生家中回访,了解他的近况。

  钱先生是我市特困人员,由于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可以自理,现在每个月可领取170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日常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我妹妹有时候会来给我做饭,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自己生活,有时候也希望有人能来陪我聊聊天。”钱先生说。

  以前,我市的社会救助以发放救助金为主,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特殊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2022年,我市被确定为自治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创优试点城市,开始探索推行“货币+实物+服务”的救助方式。

  “去年,突然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是社工,要了解我的情况。随后,他们上门采集了我的信息,建立了健康档案,说我符合享受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条件。此后,他们经常上门给我收拾家、擦玻璃,还会帮我洗澡、按摩,有时候还能陪我聊聊天,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我有事找他们,一个电话他们就能出现在我家门口。他们的服务,让我感受到了关心关爱,特别温暖。”钱先生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享受低保政策的“四类”人员(老、幼、病、残)和不具备完全自理能力的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可以享受服务类社会救助。2023年,服务类社会救助共帮助困难群众2.2万余人次,让社会救助更加丰富、更有温度。

  归纳总结

  服务流程规范化

  “我市作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城市,推行服务类社会救助初期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去糟取精,最终总结出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袁天说。

  近两年的时间,我市民政部门最终归纳出“五步工作法”,即“定范围、明内容、优服务、建档案、重评价”。

  ——确定范围,救助对象识别网络化。我市健全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覆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网络,做到及时发现、不漏一户、快速响应。2023年,累计排查困难群众7000人,确定服务类救助对象2700余人。

  ——明确内容,服务需求评估精准化。制定服务类社会救助评估方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从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庭照护、精神慰藉等6个方面,对困难群众的收入、居住、精神、残疾、教育、就业、自身发展、家庭结构、社会保障、社会参与等各因素调研分析,累计发放调查问卷4000余份,掌握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建立区民政局、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和服务类社会救助承接主体4方综合研判机制,精准识别家庭和个人致困原因,明确了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等6类24项服务类社会救助内容,分类科学制定服务方案,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优化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多样化。坚持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对症下药。针对行动不便和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通过专业服务,解决托管和家人外出时的家庭照护问题;针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提供助餐、送餐等服务,解决就餐难问题;针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提升健康监测管理能力;针对具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服务对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资源链接,增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23年,我市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2万余人次,切实丰富了困难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各族困难群众幸福指数。

  ——健全档案,推动救助管理规范化。坚持实事求是、精准规范原则,建立一户一档、一居一盒、一镇一室的三级档案管理体系,市民政局负责监督指导,区民政局负责验收管理,镇(街道)每月提供变更后的服务对象名单,承接主体负责服务建档、规范整理,切实做到档案信息情况明、底数清、对象准、资料全,建立救助服务档案2301份。

  ——监督评价,推动跟踪问效长效化。采取“沉下去”指导、“请上来”座谈、“聚起来”推进等方式,广泛听取镇(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和困难群众等各方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电话回访、主动上门等方式,对已服务的困难群众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掌握服务效果。2023年,对已享受了服务类社会救助的2100余名困难群众开展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99.5%。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就服务类社会救助承接主体的服务成效、项目管理、社会影响等内容开展绩效评价,做到全流程跟踪问效、全方位监督评价。

  实现“三转变”

  服务创新显成效

  通过“货币+实物+服务”的服务模式和“五步工作法”的推广应用,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与帮助,特殊困难人员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市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海勃湾区民政局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机构,目前负责海勃湾区近千人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我们团队目前共有14人,其中专职6人、兼职8人,每人负责不同工作,每天分区域为纳入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人员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市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金荣说。

  海勃湾区居民张先生高位截瘫,他的儿子智力残疾,整户都被纳入低保,并纳入服务类社会救助范围。市心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定期给张先生洗澡、理发,给他儿子按摩、做心理疏导。

  “以前,政府主要是发低保金和一些补贴,逢年过节爱心人士来看看我们,送一些米面油等慰问品,保障我们的生活,那时候已经很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了。现在,竟然还有人为我们提供针对性的上门服务。他们的服务专业又贴心,让我们不仅有了生活来源,还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幸福感越来越强。”张先生说。

  目前,我市在改善困难群众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方面实现了“兜住底”向“兜好底”、“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三转变”。更加注重聚焦多维度服务需求,从以实物为主的单一救助模式向“货币+实物+服务”的复合救助模式转变,从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实现行动不便者有人照料,独居者有人探望,孤独者得到慰藉等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整合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等40多个服务机构,引入培训机构等20余家社会组织,吸纳“暖心帮办团”“陈姐工作室”等10余个志愿组织,共同开展服务,实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救助。在解决救助对象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加注重“扶贫先扶志”,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对“一老一小”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心理干预、精神慰藉等社会融入服务。2023年,共开展相关服务3910人次,以资源链接方式服务400余人次,成功引导5名服务对象实现就业。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创新救助服务模式,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让社会救助更加丰富、更有温度。”袁天说。

关闭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上一条:

下一条: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汇雅书世界

乌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办 乌海市大数据中心 维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蒙公网安备:15030202000006蒙ICP备05000809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3000001
网站有害信息举报及维护电话:0473-8992631,邮箱:whdsjzw@163.com